您好,欢迎访问中企法顾官方网站!

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仲裁时效按整体算,还是按月算?

2025-08-28 次浏览

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为一年,关键的问题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算一年,各地口径不一致,一种是按整体算,从整体满的次日开始计算一年时效;一种是按月算,从满月的次日算一年时效。

比如,我们江苏是按整体算。江苏省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二)》规定:“对二倍工资中属于用人单位法定赔偿金的部分,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适用《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从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结束之次日开始计算一年;如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已经满一年的,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从一年届满之次日起计算一年。”这个规定虽然已经废止,但实务中还是按这个口径执行。

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虽然没有明确是按整体算,还是按月算,但通过条文的描述,似乎应当按月算。其中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劳动者的二倍工资按月计算。”明确二资工资按月计算,说明每个月的二倍工资是独立的债权,如果是独立的债权应该是按月计算仲裁时效。不过,具体是不是这样理解,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摘录一个按月计算时效的典型案例。2025年4月29日陕西省高院发布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基本案情】

2019年11月13日,刘某入职某实业公司,在工程部任施工员,某实业公司未与刘某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职期间,某实业公司每月向刘某支付工资至2021年7月刘某离职。2021年9月,刘某申请劳动仲裁请求某实业公司支付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某实业公司在仲裁阶段提出仲裁时效抗辩,认为刘某的请求超过仲裁时效。仲裁裁决支持刘某的请求,某实业公司不服,遂向人民法院起诉。

【处理结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某实业公司每月向刘某支付工资,但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按规定应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刘某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仲裁时效应从某实业公司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计算刘某于2019年11月13日入职某实业公司,仲裁时效期间应从2019年12月14日起计算,刘某于2021年9月申请劳动仲裁,已超过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某实业公司在仲裁阶段提出了时效抗辩,故某实业公司无需向刘某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

【典型意义】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仲裁时效期间应从提供劳动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计算,并以此作为劳动者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是否超过仲裁时效期间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
中企法顾首页线下精品课用工系统班顾问咨询案顾问团队客户案例 劳动法讲堂加盟中企法顾走进中企法顾 网站地图

电话咨询:400-8813-133

渠道合作:吴老师 13911379770

邮箱:437005814qq.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1号楼

运营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天府三街619号 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5楼

Copyright © 北京中企法顾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科创纵横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1116号

企业法律顾问咨询

扫一扫免费法律咨询